一、学院基本情况
开运·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是一所具有34年办学历史的民办高职院校,学院的发展历经三个历史时期,1984年创办乡村医生刊授学院,十年间以函授、面授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乡村医生近30万名;1993年成立内蒙古医药专修学院,截止2005年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医护药专业人才2万名;2006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运·体育(中国)官方网站。2011年11月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专家组进行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区示范性民办高职院校。
学院位于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占地521亩(34.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56.70万元。学院建有三院三系,设立28个专业,教职工人数219名,2017年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生为2783人。护理专业是学院的优势专业,同时也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经过近年的努力建设,医学基础实验中心、护理单项技能培训中心、护理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和模拟病房建设工作已顺利完成,投入使用后收到满意的效果。2014年被自治区民政厅确定为全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15年通过严格审核被自治区教育厅、民政厅、卫生计生委推荐为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重点建设院校。十多年来,学院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得到专家的肯定,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学院连续三年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学院正在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学院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学院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2018]17号)》要求,依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认真组织填报《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精心安排《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调查。经过对填报数据汇总,现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自评分析。
1、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积极筹措资金顺利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2.2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辅助用房面积63467.26m2),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56.7万元。近三年办学经费情况:2015年事业收入1692.75万元,财政支持415万元;2016年事业收入1,500.80万元;2017年事业收入1,760.20万元,财政支持223万元。年生均经费约6,809.28元;生均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3.02m2;生均教学仪器值6,022.05元;每100名学生配教学用电脑19.57台。
2、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目前,我院拥有专任教师94名,其中35岁及以下22人,占23.40%;36-45岁15人,占15.96%;46-60岁22人,占23.40%;61岁及以上35人,占37.23%。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1人,占54.26%;中级13人,占13.83%;双师型教师8名,占8.51%。自治区级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4人。此外,外聘行业企业技能型兼课教师105名,强化实践技能的传授。
3、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1个—护理实训中心;自治区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1个—会计实训中心;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个—护理专业;院级品牌专业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
学院始终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跟着行业转、联合企业办、帮助企业干、品牌谋发展”的“专业+企业+岗位”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护理为龙头特色专业,并有效带动了经管、理工类专业的发展。在课程改革上也卓有成效,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探索出了“课程整合项目化、课程内容结构模块化”的课程建设模式,形成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明确了“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定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
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已经拥有护理、会计、建筑、汽修、中药制药、计算机等10个校内实训中心、一所附属医院和3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各专业建有环境仿真、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10个基地,950个工位;校外实习基地30个,2016—2017学年度校外实习实训学时总量76700(人天)。2017年学院支付企业教师课酬费150万元。
4、学生发展
学院秉承优良传统,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保证高职教育职业针对性的基础上,坚持“合格+特长”理念,将统一规格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使毕业生成为人格健全、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社会人。近几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大赛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2016年参加全区高职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荣获个人三等奖1名,获优秀组织奖;2017年参加全区高职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获综合技能第三名。
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2015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获证率:护理专业96%;食品专业100%;会计专业81%;工程专业90%;机电专业100%;汽车专业100%。2016级毕业生职业资格获证率:护理专业97%;会计专业78%;工程专业91%;机电专业98%;汽车专业87%。2017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获证率:护理专业95%;会计专业83%;工程专业89%;机电专业87%;汽车专业94%。
毕业生就业情况2016年毕业生673人,就业率为91.03%;2017年毕业生758人,就业率为92.22%;2018年毕业生925人,就业率为93.30%。
5、社会服务能力
按照“重点建设、品牌引领、特色示范、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护理、针推、中医药和会计等服务自治区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各专业健康发展,促进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助推区域经济发展。2017年主要专业学生分布情况:护理1691人;针灸推拿330人;会计181人;机电105人。近三年,招生计划指标数、实际招生数和第一志愿报考数分别为:2015年960、961、886;2016年1000、1000、940;2017年1000、970、934。
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4年被自治区民政厅确定为全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15年共培训鉴定养老护理员750名,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110万元;2016年共培训鉴定养老护理员899名,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130万元;2017年共培训鉴定养老护理员1075名,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为15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院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 校企合作机制需创新发展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与关键环节,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尚未真正形成互利互惠、永续发展的“双赢”机制,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往往难有普适性。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理论基础、制度架构以及运行机制也日趋成熟。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
3. 实践教学设备投入需继续增加
学院新校区基础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实践教学场地的问题,但实践教学设备经费缺口仍较大。
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院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虽然数量不少,但参与学院专业发展咨询和课程建设的兼职教师偏少。此外,专任教师的结构优化、业务水平提高、“双师”素质培养等方面也面临挑战。
5.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却略显滞后,例如学分制、工学交替等灵活的学习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又如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质量管控相对薄弱。
今后,学院要努力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顶岗实习基地,使学院的重点专业具有稳定的、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基地,并为学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建设重点专业校内“教、学、做”一体化的核心技术课程教学环境,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拟建成3个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完成重点专业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
完善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确保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支职业素质好、专业实力强,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队伍。
根据各专业特点,开发一批专业课程优质教育资源,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建成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生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